观后感

邓小平时代观后感汇编3篇

| 点击:

【www.mimi1314.com--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邓小平时代观后感汇编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邓小平时代观后感

  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两年前拍摄的影片《邓小平》又将在全国上映。能够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向全国观众奉献上我们的作品,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这部影片饱含着我们对小平同志的崇敬和真情,也承载着我们的艺术追求。

  邓小平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对邓小平的直接印象,却是一位既严厉又慈祥的父亲。他更像一个中国人眼里的老家长,那种当家人的责任和气度,为了让中国共产党救中国、救人民的诺言彻底实现,他喊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长者,一位按常理该安享天年的老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抗争,扛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这是何等感人至深的壮行!

  一个导演在构思他的一部新影片时,必须考虑观众的参与程度,观众的想象能被激发起多大幅度?能为影片做出多少补充?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影片的内容和容量。观众的呼应与反馈将决定一部影片的成败。就电影《邓小平》而言,这是一部伟人巨片,有着经典的历史价值,有着超负荷的信息量,必须调度非常丰富的电影语言,为我所用,而不必介意电影语言的时代性,只应以恰如其分地表现邓小平的性格为最终目的,要把邓小平这个人物的性格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凡是与性格有关的情节,就是我们要着力渲染的地方,凡是心理转变的位置,导演必须寻求最富有表现力的电影技巧加以强化。

  《邓小平》这部影片,不同于大型文献纪录片,它是经过艺术再加工、创作出来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内心情感的流露。所以,一切从邓小平这一特定人物的心理出发,把复杂的内心变成情绪加以渲染和表现,将历史事件情节化,把人物心理情绪化,运用极其鲜明的造型叙事的手段,以及充满魅力的音乐、音响、台词,展开观众想象的翅膀,凡影片中未尽展现的部分,由观众自己去加以补充。这实际上完全可以达到,因为影片所讲述的一切,人们大部分都亲身经历过。一部充满活力的电影诗,这便是《邓小平》影片的总体风格。

  这部影片的制作,始终得到了广电总局、电影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组、广东省委、珠影党委的领导与关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直接参与。《邓小平》影片的成功,将是国家、人民、艺术家合力的结果。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才能诞生这样一部历史巨片,完成这样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工程。

【篇2】邓小平时代观后感

  读书作为邓小平的一个爱好并不广为人知,他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2014年8月21日《人民政协报》)

  可以说,纵览古今,凡志存高远者,大抵爱读书,善于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造福社会。邓小平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从来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正是他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具有真知灼见,永远走在时代前面。

  据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回忆,邓小平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邓小平读书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卓琳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之一就是爱看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他还通读了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

  笔者认为,面对邓小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读书习惯,我们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应该感到汗颜。读书,对领导干部而言,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的内在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移势易,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靠“拍脑袋”不行,靠“跟着感觉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识”指导今天的工作更不行。

  实践早已证明,一个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这样的领导干部,说起话来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办起事来眼光短浅,盲目决策,工作推不动,下级不服气,在群众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又怎么能承担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正因如此,笔者感到,重温邓小平读书趣闻,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告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篇3】邓小平时代观后感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崔世群铀235编辑部最近,经人推荐了一本《邓小平时代》,闲来无聊,便细细把玩,不由得入了迷。有位哲人说过,对于一本书的喜好在于你借助你自身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经验理性与作者在灵魂上发生了美妙的共鸣。诚如是,《邓小平时代》就是这么一本书。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同一片土地上发生着不同的故事,文革之后的百废待兴,文革造成的社会裂痕,整个国家依然处于贫困之中,邓小平时代的领导人们面对的问题远不是今天的我们所能想象的,但他们运用高超的智慧将这些一一化解,并将国家带入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充满希望的轨道,傅高义说,邓小平是二十世纪最伟大领导人之一。这话说的丝毫不过分,邓小平创立了领导人任期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改善了和世界上重要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大裁军,使中国经济走向快速发展。他是中国这个大公司的总经理,管理着复杂的各项事业,努力使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处世方式,也铺设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斯大林与毛泽东以极具威严的领袖风范统领自己的国家,丘吉尔和罗斯福以柔中带刚驾驭着自己国家历史的马车。而邓小平,以自己独有的坚忍与刚强向世界展示"三起三落傲立不倒"的处世哲学。1933年2月,初任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邓小平因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称为"毛派头子"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1966年"文革"开始后,因为派出工作组稳定局势而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6年,因为过于系统地纠正文革错误被毛泽东撤销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和许多被打倒的领导人不同(比如刘少奇),邓小平没有被打倒所难倒,可以说并没有被一棒子打死。当然,这与毛泽东的保护分不开(多数人认为这与邓当初被称为毛派头子及邓一直支持毛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毛批邓为走资派但坚决否定了江青开除邓党籍的建议),但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自身的坚忍。被流放江西"牛棚"、被软禁东郊民巷、子女被批判、最疼爱的儿子受迫害致残似乎都没能让邓小平对世界愤恨、对前途绝望,反而愈加坚定了他复出之后拨乱反正的决心。他,在等待机会。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之后,邓小平通过汪东兴向毛泽东表达了忠诚与重新工作的渴望。不久,邓小平获准回到北京担任副总理。毛泽东将邓称为"德才兼备,军政皆优,一个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他曾经对基辛格大赞邓小平,足可见邓在他心中的地位。也许如果不是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与毛泽东产生难以弥合的分歧,不愿意承认文化大革命的积极意义,毛泽东将更倾向于他为自己的接班人。但邓极力避免书面承认这一点,即使这样做有悖于自己"坚忍"的处世原则,因为他早已意识到在毛身后自己必须要对文革做出平反,所以他必须"刚强",甚至不惜被再次打倒。李嘉诚评价邓小平有创见、有远见。的确,他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实体,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等重要思想。而他的创见与远见,还有他的"坚忍"与"刚强",都服务于中国的发展与复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他的一生,坚忍或刚强,都为践行这句话。

本文来源:http://www.mimi1314.com/guanhougan/5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