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

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精选六篇

| 点击:

【www.mimi1314.com--手抄报】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精选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篇1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xx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篇2

  1958年4月

  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

  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

  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

  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

  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

  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

  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点40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点23分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中国载人飞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下午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篇3

  1956.10.8

  我国首个导弹、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从此诞生

  1960.11.5

  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

  1966.10.27

  我国进行首次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

  1970.4.24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乘“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飞向太空

  1975.11.26

  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1981.9.20

  中国首次实现发射“一箭三星”

  1988.9.7

  中国发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1993.12.25

  成功跟踪失控返回式卫星

  1997.5.12

  我国研制的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发射升空

  1999.11.20

  我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003.10.15

  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7.11

  “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探测

  2008.9.27

  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了中国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2.6.24

  “神舟九号”实现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

  2013.12.14

  “嫦娥三号”着陆月球,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2016.9.15

  “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成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017.4.22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升空,并实现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

  2018

  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达37次,位居世界第一

  2019.1.3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新华社)

  代号“天问一号”!火星,我们来了!

  中国国家航天局24日公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火星探测器飞行效果图。国家航天局

  记者了解到,“天问一号”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精神、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由于地球的公转,火星与地球每隔26个月左右会有一次最近距离,被称为“火星冲日”,这段时间也是探测火星的最佳时期,人类可以使用较低的成本将探测器送往火星。2020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按照计划,今年中国将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步走”,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

  据了解,中国火星探测器分为环绕器与着陆器两部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火箭将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随后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多次轨道机动和中途修正,在近火点实施制动,进入环火椭圆轨道,运行到选定的进入窗口,探测器将进行降轨控制,释放着陆巡视器。

  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后,通过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软着陆。火星车(即巡视器)和着陆平台分离后,将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和相关的一些工程实践活动。环绕器将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并开展环绕科学探测。

  2020年将飞向火星的除了中国“天问一号”以外,还有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和阿联酋的“希望”火星探测器。原定于今年“探火”的欧洲与俄罗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游车已宣布推迟到2022年发射。(中新社)

  ■目标

  “天问一号”一次将完成三大任务

  今年我国就将实施火星探测任务,按照计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行星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我国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目标是获取最新的火星探测成果,深化人类对火星乃至太阳系的科学认知,推进比较行星学等重大问题研究。然而,我国第一次火星探测就要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没有先例。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葛小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今年实施发射,研制时间很紧,我国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火星表面降落、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地(球)火(星)距离远,通讯延时大,行星空间环境复杂,火星表面地形地貌陌生,两年才有一次发射窗口,这对我们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由于地球和火星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中,为了让探测器顺利抵达火星,每26个月才有一次发射窗口。错过了今年的发射窗口,下次就只能等到两年多之后。因此,火星探测任务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同时还将面临诸多未知的挑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我国是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的环境,特别是大气,类似这些参数,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相当于我们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然后实施探测,这种难度可想而知。(环球网)

  ■链接

  卫星能为我们做什么?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基于国防需求的卫星事业逐步发展,卫星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通信,不失联。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卫星通话、卫星电视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

  随着“中国版的海事卫星”——“天通一号”发射升空,我国也迈入了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在应急、偏远、复杂应用场景中,保障了通信安全关键时刻,不怕失联。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虹云工程”“鸿雁星座”布轨应用,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荒漠上网也不再是梦,“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也将成为历史。

  导航,不迷路。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让北斗导航系统高效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安装了北斗终端系统的共享单车、智能手机、城市公交,都能被精准定位、随时导航。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电子商务物流、移动在线共享教育、交通、医疗等,都可以与北斗应用相结合。北斗,并不仅仅是导航,守护,不缺席。

  台风、暴雨、积雪、火情、洪涝等,气候灾害实时监控、天气预报及时更新少不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被称作“太空摄影师”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高分”系列记录重大事件、监测地球变化、为现代农业、减灾等领域“出谋划策”。

  其他诸如,“资源”“环境”“海洋”系列卫星的应用,使我国民用航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不同领域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探索,不止步。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了探测月球的“嫦娥”系列卫星、探测暗物质粒子的“悟空号”、寻找黑洞的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号”……(新华社)

  为什么要发射这么多颗卫星?

  研制人造卫星,对我们国家有什么意义?可以从我国现代空间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赵九章1964年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赵老在信中谈到:人造卫星是直接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的,比如,在美国发射的公开卫星中,就有部分是直接应用于国防。即便是纯科学目的的卫星,其涉及到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国防。

  另外,人造卫星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研制和发射卫星中可以一石二鸟,一并解决研制弹道导弹所要解决的无线电导航、轨道试测及计算地面跟踪等共性问题。

  除了保家卫国的作用外,发展卫星还可以带动我国尖端科技工业的发展。比如,气象卫星的技术需求,会推动无线电、半导体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将提高我国尖端技术工业的发展水平。

  50年来,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在数量、种类、技术、应用上,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形成了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四大系列。

  我们从未忘记梦想,未来,会有更多、更先进的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到太空。群星闪耀,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造福国计民生。

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篇4

  北京时间12月6日清晨,嫦娥五号的上升器(小姑娘)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小胖子)在环月轨道成功进行了交会对接。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并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是中国首次、乃至人类首次的技术创新。从这个历程中,我不仅仅感受到激励人心的探月精神,也从这个对接过程中,悟到一点基层工作中的小技巧。

  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心态,泰然自若,澄思寂虑。“小胖子”看到心仪的对象出现时有些激动,但仍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分步骤、分阶段地向上升器靠拢,50公里、5公里、1公里、100米,每一次停泊观察都是对最终靠近时间和地点的精确把握。越到最后,反而更加冷静,不断进行精准计算和调整。这个过程就好比解决基层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各基层干部要像“小胖子”一样,越到危难和重要时刻,越要保持冷静,以冷静的头脑科学规划破局路线,敲定工作步骤,在复杂多变的问题中求出“最优解”,做出正确的决策,对问题精准把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冷静观人,冷耳听雨,冷静当感,冷心思理。”同时,在深入基层工作中时,也要有一颗冷静的平常心,以冷静的态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找准攻坚突破口,科学谋划工作步骤,找准脱贫的路子、发展的路子、解决问题的路子。

  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檠天架海,材优干济。“小胖子”能够有如今冷静精准地判断,来源于中国航天技术中对接任务深厚的功力积累。2012年6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2013年6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顺利交会对接,都是我国航天人员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为了在“十四五”规划中扬帆远航,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尤为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种能力”为修炼方向,不怕“担风险”、不怕“讨人嫌”,要敢为担当,敢为先锋,不断在工作中炼本领,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蚂蚁”,能力也就自然而然能提上来了。不断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能力,持之以恒增长才干。

  最牢靠的是细节的把握,细致入微,心细如发。“小胖子”重达2.3吨,在运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将身姿轻盈的“小姑娘”撞飞,正是由于“小胖子”对于速度、位置都有极为细致的把握,对微重力环境、热环境等有极为细心的考虑,用极高的控制精度才保证了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作为基层干部更要树立注重细节的观念,以细节砥砺自我,涵养精益求精的精神,方能不断成长、行稳致远。“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

  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认真把握工作中的细节,把每一件小事干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譬如经手的数据、文字都反复检查核对,确保精准无误,将“凡我经手,务必精准”作为努力方向。同时在为民服务上更要一丝不苟,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要用心、用情,不能马马虎虎,要确保工作中每一环节均规范细致,以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认可度与满意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篇5

  逐梦浩瀚太空,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发射“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首战”。作为中国空间站的核心组成,“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不仅使我国建设空间站的信心更加坚定,也极大地增强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万事开头难,“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迈好这一步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下了丰富经验,更是开拓出诸多创造性实践。创新创造,是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重要的“方法理论”。今天的发射成功是一个好开端,鼓舞人心、提振信心,要把这个“好”延续下去,让空间站建设的每一步都能成为下一步的“强心剂”,就要持续不断用好用足创新创造这个“方法理论”。据报道,未来两年,“天和核心舱”将会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陆续与“天舟”“神舟”“问天”“梦天”等航天器共同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和关键技术在轨验证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不能靠“复制”“粘贴”,只能靠创新创造。只有这样,空间站的建设,才能走好每一步。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更离不开一代代为之奋斗拼搏的人。我国的太空站建设从“追赶者”逐渐成为“领跑者”,无数航空航天人为之倾尽心血。今天下午,当李尚福总指挥长宣布“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那一刻,指挥部现场掌声雷动,还有更多人隔着屏幕深受感动。为什么有掌声?为什么能感动?因为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一刻来之不易,这一刻凝聚着无数航空航天人奋斗的成果。对星辰大海的探索永无止境,赓续奋斗的火种更要生生不息。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向每一位航空航天战线上的奋斗者致敬!

中国航天手抄报内容篇6

  近日,神州十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举国为之欢腾。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表明“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想。“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必将推动伟大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习主席谈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关键在行动,特别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载人航天精神必将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奋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最终推动“中国梦”变成现实。笔者认为,实现“中国梦”,贵在行动,贵在落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社会各个阶层应该做好自己“份内事”,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师甘做“辛勤的园丁”,农民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公务员做好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做好“份内事”就是对实现“中国梦”最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www.mimi1314.com/shouchaobao/67706/